镇江市红十字会创建于1911年11月,系辛亥革命时期,为救护战伤病员,由地方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人士发起,联合各教会医院组成。是国内大、中城市最早建立的红十字分会之一,是以从事战地救护、赈灾医疗为主要任务的社会福利性团体,为中国红十字会的地方分支机构。1913年后曾逐渐消失。1923年因沪宁线发生战争,镇江商团陆小波等人,鉴于时局灾祸相侵,重新成立了镇江市红十字分会,选胡建春为会长,陆小波为副会长,设议事员12名。1924年9月,因战伤救护日益繁重,分会下增设医士会,公举基督医院孟享利(美籍)为正主任,叶拱式(英籍),刘稚陵为副主任,并在基督医院、妇幼医院及徐静仁医院内分设医治伤兵医院二所。分会理事中亦增设总务、医务、救护、交际、会计、文牍、庶务等七科。1925年2月,因伤兵众多,特专设红十字医院于布业公所,又以冬赈局、公善堂为第二医院,利用弘仁医院新屋设第三医院,聘请刘稚陵博士为院长,会务活动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初期。1948年4月,在军界人士贾韫山、陈海波的倡导下,重新成立镇江红市十字会,贾韫山任会长,陈海波任副会长,当时拥有会员近万人,团体会员4000人,青年会员1000余人,普通会员3000余人。同年9月,又正式开办红十字诊疗所,先由张其华任诊所主任,后聘请意大利人白耀华主持诊所工作。解放前夕,会长、副会长相继离镇,会务活动基本停止。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改组红十字会,其性质为人民卫生救护团体,以协助政府动员组织人民开展群众性的卫生救护和社会福利活动,增进与各国红十字会的合作,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服务为其主要宗旨。1950年12月,市政府整顿改组了镇江市红十字会,以陈邦贤为召集人,由市民政科、卫生科会同各有关部门,具体进行会务整顿工作。1951年6月,经中国红十字总会审批正式成立新的镇江市红十字会组织,定名为中国红十字会镇江市红十字分会,由理事21人组成第一届事事会,并协商产生会长一名,副会长三名,常务理事五名,会长为杨公崖,副会长为陆小波、倪锦忠、陈邦贤。1952年7月,根据中央政务院指示,各地红十字会改由各级政府卫生部门直接指导,民政部门协助发展会务。红十字会的经费来源也由解放前的自筹改为政府辅助。1957年3月,市红十字会领导机构进行了调整,会长彭东(市人委),副会长杜毓泉(市卫生局)、张志清(专区医院)、杨公崖(市政协)、赵醒吾(市人委)、刘一萍(团市委)、韩钟泉(市政协)、李志成(市卫生局)。原红十字诊疗所仍继续保留,直至1958年,为支持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市政府决定撤销镇江市红十字诊疗所,将其设备器材及部分人员充实到宝埝人民公社医院。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红十字会的一切会务活动随着组织瘫痪而完全停止。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镇江市及各县(市)区红十字会、各基层红十字会组织相继恢复,从此,镇江市的红十字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5年10月市红十字会理顺体制,独立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