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
人类慈善事业源远流长,无论东方西方,都有其悠久的慈善历史传承。对于什么是慈善,由于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差异,东西方之间在语言表述上有些差异,但在慈善内涵的理解上却是相同的。概括起来有三点:慈善是源于人类内心的爱;慈善是通过自愿捐赠财物以帮助他人或支持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慈善是一种组织化运作的事业。
以下为全文:
尊敬的汕头大学宋垚臻书记,同志们,同学们:大家好。今天在汕头大学来举办公益慈善大讲堂有着特别意义,在这里我们可以领略李嘉诚先生用爱心筑就的著名高等学府的风采,感悟李嘉诚先生作为工商巨子和华人首善的榜样力量,目睹李嘉诚先生播撒的慈善种子结出了怎样的硕果,分享李嘉诚先生成功的人生、财富的价值和慈心善行如何改变世界。首先,请允许我对李先生在慈善领域的卓越贡献表示的敬意!
下面,我将从中国慈善事业的历史、现实和青年的使命三个方面与同学们进行交流,也请宋垚臻书记和同学们指正。
一,悠久的历史传统,深厚的文化基因
人类慈善事业源远流长,无论东方西方,都有其悠久的慈善历史传承。对于什么是慈善,由于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差异,东西方之间在语言表述上有些差异,但在慈善内涵的理解上却是相同的。概括起来有三点:慈善是源于人类内心的爱;慈善是通过自愿捐赠财物以帮助他人或支持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慈善是一种组织化运作的事业。
1、儒墨道佛蕰含着浓厚的慈善文化基因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讲“仁爱”,孔子强调“仁者爱人”(《论语》),孟子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都从个人修养和做人的角度,阐述了关爱他人特别是关爱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的根本价值取向。墨家是彻底的利他主义者,“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章句上》)”;强调“爱人若爱其身”(《墨子?兼爱》);墨家还将兼爱行为,上升到解决社会危机,营造社会和谐的高度,成为中华民族博爱精神绵延不绝的源头。道家的老子强调“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暗含了财富第三次分配的道理,而道教的“行善积德”更将慈善行为归结为一种宗教情怀。佛教传入中国后,强调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特别是佛教本土化后产生的观音菩萨,更是大慈大悲,洞悉并帮助世人解决人间苦难,俨然就是一慈善之神。
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道家的“积德”、佛家的“慈悲”,后来融合汇通成为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扶贫济困、守望相助等传统美德和价值取向,构成今天中国慈善事业的历史文化基因之一.
正是在这种慈善思想的影响下,达则兼济天下的仁行善举,同样源远流长。早在先秦秦汉时期,就出现过许多仁人义士。越国的政治家陶朱公范蠡,每次经商成功之后,散尽千金,回报社会。西汉初期山东人朱家,更是一位为富而仁的商人,“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汉魏六朝,随着道教和佛教的兴趣,宗教寺院道观在接受民众施舍的同时,开始用民间捐赠来救助百姓。唐朝时期,就出现了“悲田养病坊”,明朝,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设立的同善会,由乡里和宗族举办的“义学”、“义庄”、“会馆”等,也很快得到发展,民间捐赠财物,用于救助他人,修桥补路,造福百姓的行为,史不绝书。
19世纪,随着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近代慈善事业在清朝末年兴起。据统计,1911年以前全国各地建立的慈善机构,总数达3589所。以张謇为代表的一批商业精英,以熊希龄为代表的一批政治精英,开始了慈善公益思想理论体系构建和实务实践方面的探索实验,奠定了我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基础。民国时期,慈善事业、慈善组织面对饱受战争创伤的中国,对抵抗外侮、救灾义赈、安置难民、救治伤兵,对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我国的慈善思想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慈善义行善举绵延不绝,薪火相传。我们深切感到,慈善文化传承和光大的使命落在我们——特别是青年的肩上。因为古老的慈善文化,只有青年才能给她注入青春的活力。而青年,只有秉承深厚的慈善文化基因,才更具有爱的力量。这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第一点。
二、恢复和光大慈善事业,是时代的呼唤
在全球化的今天,发展慈善事业成了一个普遍公认的世界潮流。在中国,这股潮流更随着中国经济的全面转型和社会建设的全面提速,成为一种迫切的时代呼唤。
建国以后,随着国家实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民间慈善事业被中断,民间慈善组织也基本被取消。文化大革命中,慈善成了负面文化价值的代表。无论报刊、电视、文学、影视作品还是人们的日常言谈,只要提起慈善都是伪善,慈善家都是伪善人。直到1991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在“慈善事业”条目中仍解释为“带有浓重的宗教和迷信”,“只是对少数人的一种暂时的、消极的救济……它的社会效果存有争议。”当时社会主流价值对慈善事业的评价可见一斑。中国慈善事业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艰难起步。
1994年4月,中华慈善总会成立,标志着慈善冲破禁锢,揭去它伪善的面纱。2000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试点方案》提出了“发展慈善事业”的要求,标志着慈善首次进入政府件。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要“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标志着慈善第一次写进党的重要文献。2005年11月20日,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中华慈善大会召开,由民政部颁发了政府最高奖——“中华慈善奖”,向全社会发出了政府支持慈善事业的强烈信号。特别是2008年12月5日,民政部在京召开第二届中华慈善大会,胡锦涛总书记亲切会见出席中华慈善大会的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称赞“慈善事业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崇高事业”,希望社会各界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积极参与和鼎力支持慈善事业!
中国慈善事业就是这样迈着蹒跚的脚步走向春天,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是慈善捐赠大幅攀升。2005年之前,除了大灾年份,我国每年慈善捐赠总量大都在几十亿元上下,2006年捐赠总量达到100亿元,2007年达到309亿元,而2008年高达1070亿元的历史纪录,2009年为440亿元。
二是志愿服务开始普及。2008年我国志愿者队伍的规模超过1亿人,志愿时间约20亿小时,相当于100万全职工作者。特别是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期间,包括最近上海世博会、玉树地震,我们欣喜地看见百万志愿者闪现其中,展现着当代中国志愿者的新形象。
三是慈善组织快速发展。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43.1万个,比上年增长4.1%。其中社会团体23.9万个,比上年增长3.9%;民办非企业单位19.0万个,比上年增长4.4%;基金会1843个,比上年增长15.4%。
四是慈善法规不断完善.《公益事业捐赠法》、《基金会登记管理条例》、《社会团体登记注册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注册条例》和《公益事业捐赠法》等相继出台。倍受关注的《慈善事业法》也已提上立法议程。
我国的慈善事业方兴未艾,时代昭示我们,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全面小康社会离不开慈善。我国30年改革开放,创造出了世界经济的奇迹,人民群众总体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由于频发的自然灾害、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我们国家还存在大批亟待救助的特困群体。目前我国有17000万老年人,8300多万残疾人,70多万孤儿,2300多万城市低保对象,4800多万农村低保对象,每年因灾需要救济的群众近8000万。另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老龄化社会的提早到来,农民工问题和因此引发的城市边缘人群问题,失业问题、老年问题、儿童问题都成了社会必须正视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就很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这些问题,仅靠政府和市场的力量还不够,亟需慈善事业发挥补充作用。
——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慈善。经过30年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走到了一个重要的关口,进入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跨越的关键阶段,也是社会矛盾的凸现时期。东西部差距、城乡差距仍、贫富差距、劳动者权益、企业社会责任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急剧增长,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一个月前,新华社调查小组发布调查报告称,我国基尼系数连续多年突破了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后,近年达到0.5以上,贫富差距加大,已经触及社会可承受的红线。
社会和谐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睦相处。慈善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从阶层之间关系来讲,慈善事业能够完善社会再分配机制,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损有余、补不足”的第三次分配功能,实现社会财富从富裕阶层向贫困群体的转移,从而消弭阶层差距和对立,促进社会融合和社会公平。从人与人之间关系来讲,慈善事业有利于培养社会成员的爱心、感恩、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人际关系和平等友爱、融洽和睦的人际环境。
——建设精神文明离不开慈善。发展慈善事业,一是能够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让公民相信自己的行为不仅仅决定自身命运,而且与他人命运改善和社会进步发展密切相关;二是能够激发人们爱人类、爱社会、爱他人、爱自然、爱生命的善良意识和道德精神,提升人们的道德关怀,净化人们的心灵世界;三是能够营造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形成助人悦己、乐于奉献的社会精神风貌。从科学文化方面讲,慈善对教育、科学、文化、艺术、体育等领域的资金支持和志愿帮扶能够提升人们的知识水平和人文素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从公民个体角度来讲,慈善能拨动每个人内心深处那根爱的琴弦,增强其对真善美的认同,慈善使社会成员在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的实际行动中体验光荣、领悟崇高,实现知与行的高度统一。从社会整体角度来看,慈善能够传递爱心,改变社会风气。一方面,捐赠者的慈心善举特别是公众人物的慈善行为,能够感化那些没有参与慈善的个体去奉献爱心,去接力善行;另一方面,慈善能够缔造受赠者感恩的心,让他们懂得在自身有能力之时回报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慈善。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慈善事业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种博爱,它超越了对自己亲属、朋友、同学和邻舍的爱,将爱扩展至全体同胞甚至整个人类。慈善事业所蕴含的无私大爱,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特别是在特定历史场景下,一个国家国民的慈善意识会在民族文化的影响和作用下,升华成一种民族精神。在时局日艰、民生日蹙的近代中国,慈善事业就成为构筑和体现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领域。在百年不遇的汶川和玉树大地震后,慈善事业在同胞爱、骨肉情的感召下,成为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海内外中华儿女视国事为家事,把灾民当亲人,不分南北,不分老幼,戮力同心,共赴国难,创造了新中国慈善捐赠史上的奇迹。
青年从来都是时代的弄潮儿。时代把社会建设推到了历史的前台。如果说前辈们在过去的30多年里已经创造了经济建设的辉煌,解决了效率问题,那么,如何建设和谐社会,解决公平问题,要靠青年来开创。现代慈善事业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部分,是社会建设中的一项全新的事业,等待青年人奋发有为。这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第二点。
三、慈善的未来青年的使命
中国的现代慈善事业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朝阳的事业,更是一项人民群众最需要的事业。需要青年肩负起时代使命。因为青年的选择,必须与世界潮流、国家的发展、人民的最紧迫需要相结合,才有前途。
虽然经过20多年的恢复发展,中国慈善事业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并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但中国的现代慈善事业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这个差距就是我们的慈善事业的发展空间。
图1. 各国非营利部门就业占经济活跃人口比例%
数据来源:美国约翰霍普金斯非营利部门比较项目(1995-2000年数据),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2009年数据。中国经济活跃人口数据用就业人口数据取代)
图2. 私人捐赠占GDP比例
数据来源:美国约翰霍普金斯非营利部门比较项目(1995-2000年数据), 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2007-2009年国内捐赠总量占三年GDP总和之比例,含个人捐赠和民营企业、国有企业捐赠)
图3. 各国非营利部门支出占GDP比例(慈善行业已成为发达国家的重要产业)
数据来源:美国约翰霍普金斯非营利部门比较项目(1995-2000年数据),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06年数据)
从这三组研究数据,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慈善事业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部门和成为重要的产业,甚至超过了大多数营利产业的规模,占到其GDP的4%到6%左右,而我国慈善与非营利行业的资本产值规模,只占到GDP的0.21%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与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相当的距离。
最近有报道称,比尔.盖茨和巴非特联合发布宣言,倡议富人们捐出财产的一半用于慈善事业,如能得到相应,将会成为席卷全球的慈善风暴,这也必将会影响到中国.
为推动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政府在不懈的努力:包括:大力弘扬慈善文化,营造慈善事业社会氛围;着力培育慈善组织,夯实慈善事业发展基础; 完善制度法规,优化慈善事业制度环境;创新活动载体,促进慈善事业公开透明。在这里,我想请我们的青年,用你们的方式,用你们的力量,扛起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慈善精神的旗帜。
一方面,从人才发展的潮流来看,慈善与非营利领域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青年就业和创业的新天地。“十二五”期间,我国基金会等慈善与非营利组织将会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特别是专业慈善人才。这是一个就业与创业的新天地。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孟加拉国格莱美银行的创办人尤努斯教授的故事,就是将穷人变成财富的经典。这股运用商业手法运作,赚取利润扶助弱势社群、促进社区发展的社会企业理念风靡全球。据报道,在美国,越来越多的青年,通过创办自己的社会企业,实践着自己的社会责任和理想。在国内,也有不少创新型企业,在资助此类公益创业,如“联想公益创业大赛”。“知识青年到新社会组织去”,正在成为一股新的就业潮流。
另一方面,国家的人才战略和政策也在积极支持慈善与非营利领域的人才发展。
不久前刚出台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开发纳入各级国家人才发展战略。政府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资金、项目、信息等公共资源,将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平等开放。国家新的人才发展战略,为知识青年在新社会组织就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青年有敏锐的洞察力,只有抓住了机遇,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民族的发展潮流,才是正确的选择。
慈善事业有许多方式,志愿服务也是大学生接触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今年的中华慈善奖有一个“慈善行为楷模”,叫刘猛,是地震灾区工作时间最长的志愿者。他让丧子母亲的脸上重新有了笑容。他的慈善行为给了灾民精神上的重生。汕头大学也有青年志愿者协会,据我了解,这个青年志愿者协会做得很好,你们建立了曙光义务家教、萤火虫义卖行动等非常好的公益品牌项目。许许多多充满爱心的萤火虫飞聚到一块儿,去除了黑暗,照亮了生命。
一棵树难挡风沙,万亩林足以改变气候。当慈善成为绝大多数人特别是青年的行为选择时,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国民的性格特征就会发生质的改观。到那时候,拜金主义、自私自利、冷漠无情、见义不为等这些不良风气就会烟消云散,奉献至上、团结互助、热情仁爱、扶危济困的向上观念就会蔚然成风。这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第三点。
有人说,慈善犹如一缕阳光,它能够给世界带来光明,让世间充满温暖。有人说,慈善犹如一束玫瑰,它在给人送去芬芳的同时,也给自己留下余香。有人说,慈善犹如一把种子,它能够把爱播撒人间,让爱在人们心田繁衍。还有人说,慈善犹如一簇火苗,它能够让善的星火燎原,使善的薪火在人们心头传递。可见,慈善是人世间最美好的语言,让它走进我们心中,让它成为我们的时尚,让它化为我们的行动。
最后我想用李嘉诚先生《知识改变命运》中的一段话结束我的发言,“活着是一种参与,你要勇于思考、尊重科学、尊重原则,能感受、有追求、能关心,敢于积极,能经得起考验,骨中有节,心中有慈、心中有爱”。
谢谢大家!